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有关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1158万人,比去年增加80余万,创历史新高。由于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份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也给广大毕业生及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焦虑。
针对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会前我作了专门调研,据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研判就业难成因,抓住主要矛盾。从现阶段收集的信息分析,关于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相当一部分观点仍将主因归结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所培养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不正、求安求稳等等。”认为上述问题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因。我认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确实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这是老问题了,仍然存在,但不是今年成为“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主因。一方面通过多年的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合度、适应性已经大幅提升,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偏差问题在大多数高校大多数学生身上得到了积极转变和有效改善,另一方面今年高校毕业生增量部分主要是2020年扩招的高职专科生和高职专升本学生(共计约200万),当时扩招和教学的原则就是“社会急需、易于就业”,绝大多数是市场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适用之才。我认为今年就业难主要是疫情经济社会复苏尚处于过程中,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换句话说,现在主要“难”在岗位供给端,而不是高校和学生身上。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解决问题。
二、积极引导舆论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现在一些片面观点和话题炒作,不仅可能会对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产生影响,而且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贬低性评价进一步加剧了广大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降低了有需求单位的招聘积极性,反而不利于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建议教育部门应加强社会沟通与正确宣传,增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进展的认同认可;宣传部门应及时引导,动员社会各界以更为理性、积极、宽容的态度看待新时代年轻人的就业选择。要看到大高校毕业生初入职场,还在成长成熟过程中,他们是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多鼓励激励他们主动就业积极创业。针对认识上的问题,多做善意提醒、经验介绍和理性引导、心理疏导。
三、釆取有效措施,缓解今年毕业生就业压力。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市场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也就是说从总体上讲,需求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应该看到,去年底今年初的疫情造成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招聘工作比往年启动晚,因此当前的就业数据不好看,随着疫情全面转段和经济不断调整复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也在回升中,求职、招聘活跃度也在不断增加,但综合分析来看,全面复苏可能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建议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以延缓就业为着力点,长短期措施结合,采取以下四项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高校访企拓岗行动,动员高校一线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行动中来,深入挖掘有效岗位需求,减少信息不对称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二是借鉴2011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研究生教育项目经验,在现有研究生培养单位扩招潜力已在前几年扩招后已近用尽的情况下,在满足研究生人才培养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一批优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方面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试点,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一方面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一方面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由人社部门、工信部门牵头设立“数字技能 ”百万大学生培训项目,动员有实力的战略新兴行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为期2至3个月数字技能培训和实习机会,由人保部门利用失业保险基金提供培训补贴。既通过培训形成短期过渡阶段,既缓解了当前阶段需求矛盾,又为数字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机会。四是对以灵活就业形式在新业态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职业安全保障和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