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课后服务工作实施以来,我县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放学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和创造性,按照“基础 特色”的思路,积极挖掘学校资源潜力,结合实际设计课后服务项目,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多措并举推动课后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一、科学设计,规范课后服务开展
一是科学制定政策。教育局先后印发了《富平县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针对各校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充分发挥义务教育阶段县区主管作用和学校主体作用,坚持“四个一”原则(即一县一政策、一校一方案、一生一课表、一课一体系)。各校因地制宜,制定了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实行方式,结合本校师资、场地等实际,与学校特色发展相融合,从学科能力拓展、兴趣爱好培养、多元智能发展等方面出发,设立了多种课后服务课程,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并把课后服务内容融合进学校课程方案,结合校本课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二是规范服务管理。严格遵循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义务段各学校通过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征询学生需求,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由学生和家长自愿报名、自主选课。各中小学校严格执行服务性收费公示制度,每学期末向家长主动公示课后服务费的收支情况,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各中心学校不断强化对本辖区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的监管,有效杜绝了学校擅自提高标准、变相收费、搭车收费、强制收费等不规范和乱收费行为。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各学校坚持以立足课堂为基本,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效率,注重提优补差,在课堂上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尽量让问题在课内得到解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坚决消除课后服务讲授新课、长时间讲课或集体补课。各中小学校建立了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了课后服务人员责任,同时注重加强对师生安全卫生意识、学生活动场所的应急救护、消防设施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二、丰富内涵,优化课后服务模式
一是坚持辅导答疑。各学校能够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辅导与答疑,以“答疑夯实基础”“阅读修德养性”“运动强健体魄”“美育提升素养”“劳动培养习惯”为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优化服务模式。组织教育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局领导班子等参加课后服务现场观摩暨工作推进会。各校充分发挥设施资源优势,合理安排社团、劳动、体育和答疑解惑等课后服务内容,不断优化服务形式。乡村学校充分发挥学生活动场地大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各校基本形成“一校一案”“5 2”“1 1 x”等服务模式。三是坚持五育融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个课堂”建设工作的通知》。坚持“五育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积极引导中小学校结合实际挖掘开发德育实践、科技创新、体育竞技、文化艺术、劳动实践等主题课后服务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科技小制作、电脑编程、航模表演等科创活动,在科创活动中“增智”。大力开展足球、传统武术等体育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凸显特色,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除以上“常规动作”外,我县还不断摸索,创新推出一系列“自选动作”。一是暑期托管服务。遵循“自愿参与、学生为本、公益普惠”的原则,在青少年活动中心、频阳小学、实验小学、东上官小学、莲湖初级中学、东上官初中等服务点开展暑期托管工作,解决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把“自主权”和“选择权”交给家长和学生,开设了涵盖作业辅导、阅读分享及体育、书法、音乐等课程,提升了教育的服务效能,解决了家长的急难愁盼。二是社团丰富多彩。坚持秉承德育为首理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情怀。仲勋学校围绕红色课堂育人目标,以“三个文化长廊”为主要实践基地,培养红色小小讲解员100余名,在学生心中埋下“筑梦强国”的种子。积极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后服务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实验中学的“石文化”,笃祜小学的剪纸,东区小学的阿宫腔,恒大小学的木兰摇等,非遗文化的引入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在文艺活动中“育美”。刘集镇中心小学的“234”劳动教育体系、曹村镇中心小学的“1 3”全景式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等,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和收获,提高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三是提升服务保障。不断加强课后服务工作督查力度,坚决杜绝课后服务乱收费行为。教育局定期对全县各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组随机入校,深入班级实地查看,全面了解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情况,并与学校负责同志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反馈,提出整改建议。各学校针对反馈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列举整改清单,课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同时,家长学校、“千名教师进万家”“大家访大排查”等活动走深走实。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校协同推进课后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校内“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逐步得到缓解。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落实中省市课后服务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积极挖潜,合理配置资源,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引导学校优化顶层设计,打造有特色、成系统的特色课程。促进城乡协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推进课后服务品质的一体化提升与发展。